Kathog Rigzin Chenpo Dharma Association 噶陀仁珍千寶總網 版權所有
總會:台北市汐止東勢街201巷307號
/ TEL:(02)2691-3004
中區閉關中心:妙乘法苑 / TEL:(04)2563-0771•大里華嚴精舍/TEL:(04)2481-1529
南區:TEL:(07)555-3249
 
 

《波 羅 浮 屠》

波羅浮屠(Borobudur)又作闍婆羅浮屠,意譯為山上之精舍,「浮屠」本意是「塔」或「佛塔」,早期也指「佛陀」。是全球最大的佛教建築,世界上最受尊崇極壯觀的佛教聖地之一,其形式呈現大乘佛教與密教之結合,整個建築物猶如一巨大之曼荼羅,下廣上尖,無固定出入口、祭壇、坐處。

佛塔位於印尼爪哇島中部(Central Java)日惹市(Djokjakrta)之北馬吉朗之婆羅浮屠村,建於西元九世紀佛教在印尼全盛時期的賽朗度拉斯王朝,歷經八十年始告完成。可媲美我國萬里長城、埃及金字塔、柬埔寨吳哥窟、印度泰姬瑪哈陵,為世界偉大建築之一。

約在西元第8世紀時,偉大的金剛乘大師阿底峽尊者為了向法稱大師(Dharmakiti)求授菩薩戒,由印度遠渡重洋來到印尼,凸顯了印尼在世界佛教史中的重要地位。

建築本身為一階梯狀金字塔、露天原始廟宇,長寬各123公尺,高42公尺,後因塔頂大佛龕尖端被雷擊毀,今實際高度為31.5公尺。

婆羅浮屠有大約2670塊浮雕 ,其中1460塊敘事浮雕、1112塊裝飾浮雕,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迴廊。浮雕的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,分布於隱藏的塔基和塔身。

敘事浮雕被分為11組,環繞整座建築,總長3公里。第一組浮雕在隱藏的塔基中,其餘10組從婆羅浮屠東門開始分布於塔身的下面四層。牆上的敘事浮雕順時針分布,而迴廊上的反方向分布。這種分布方式符合佛教徒朝拜聖跡時的右旋禮:信徒順時針繞行,而聖跡常在右側。

婆羅浮屠每一邊的中間都有入口,總共有32隻石獅子看守著四個入口,每個入口都有台階通向塔頂。佛塔的主入口在東邊,浮雕上的故事從這裡開始。山坡上有台階通往山下的平地。為了方便介紹,我們將婆羅浮屠分為十層,從東方開始繞完一圈再往上一層,順時鐘方向迴旋往上爬,十層佛塔浮雕道盡人間相。

佛塔的上、中、下層三個部分,代表著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鍊境界,即: 欲界(Kamadhatu )、色界(Rupadhatu )和 無色界(Arupadhatu )。

最基層為與地齊平之底壇,由一百六十塊代表欲界之浮雕石板組成,以戲劇性之手法表現作惡之下場,具有濃厚的善惡果報之勸世意味。一層一層迴廊、佛龕環繞,東南西北四面外壁各有九十九尊打著不同手印的佛像,中央則各有一道階梯。隱藏的基座最底層有160種「因果故事」的浮雕,表示「世俗階段」﹔下欄和塔身第一、二層的迴廊一起敘述了佛陀的前生(本生)。中層的浮雕上欄則記載佛陀一生悟佛、傳佛的故事,象徵「小乘階段」﹔其餘則反璞歸真,無任何裝飾,象徵「大乘階段」。參觀或說朝聖,應由東方開始。

依順時針方向,繞行重疊盤旋之梯壇而上,塔身由五層逐漸縮小的正方形構成。五層的塔身代表色界,而三層圓形的塔頂和主圓塔代表無色界。色界的細緻裝飾的方形在無色界演化為毫無裝飾的圓形,象徵著人們從拘泥於色和相的色界過渡到無色界。

第一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,然後每層以2米的差距縮小,留下狹長的走廊。各層廊道石壁布滿代表色界之一千三百餘塊浮雕石板,其上刻繪二千六百幅佛本生故事及佛像雕刻,分別取材於大業分別經、普曜經、本生鬘經等大乘經典,全長共計五公里,鬼斧神工,堪稱雕刻藝術之珍寶。

每隔數步即有一佛龕,內置一坐禪佛像,共四百三十二尊塔身的佛像供奉於壁龕中,在欄杆的外側圍成一圈。隨著面積逐層縮小,佛像的數目也逐層遞減。塔身的第一層(最底層)有104個壁龕,第二層有104個,第三層88個,第四層72個,第五層64個,總共432尊佛像。

復向上行,浮屠塔頂突然由方變圓,雕刻風格亦由富麗轉趨樸實。塔頂由三層圓形構成,每一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,三層的舍利塔形成三個同心圓。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大圓塔,大圓塔的頂端是整座建築的最高處,離地35米。三層環狀壇上共有72座鏤空之小石佛塔,每一佛塔中各有一尊佛趺坐像,第一層(最底層)有32座舍利塔,第二層24座,第三層16座,總共72座。所有佛塔如眾星拱月,環繞位於最高一層傘形塔中之釋迦牟尼佛,而共同構成無色界。

塔身和塔頂的佛像共計504尊,雕刻手法大多襲自笈多式,雕法極妙。其中三百多尊被部分破壞(多數缺頭),而43尊全無蹤影。

起初看來這些佛像大同小異,然而它們的手印有微妙的差別。塔身的佛像共有五組印相,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代表著五方位:東(右手結鎮地印,左手結根本定印)、西(雙手結根本定印)、南(右手結施予印,左手結根本定印)、北(右手結無畏施印,左手結根本定印)、中(雙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)。塔身從下而上的四層佛像手結前四種印相,印相與面對的方位對應。塔身最上層佛像一律雙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。

每種印相代表五方佛的一方,分別是東方金剛部不動佛(不動如來),西方蓮華部阿彌陀佛(無量光佛、無量壽佛、無量光如來等),南方寶生部寶生佛(寶生如來),北方羯摩部不空成就佛(不空成就如來),中央佛部毗盧遮那佛(大日如來)。塔頂的佛像則是結轉法輪印的釋迦牟尼。

爪哇的民間傳說認為古納德爾瑪(Gunadharma)是婆羅浮屠的建築師。他在建造過程採用的基本長度單位稱為塔拉(tala),是人臉上從前額髮際到下頜底部的距離,或者是盡量伸展拇指和中指時兩個指尖的距離。顯然這樣的長度單位因人而異,但佛塔的度量十分精確。1977年的一次統計發現佛塔各部分經常形成4:6:9的比例。隨後人們在附近的佛教廟宇巴旺塔(Pawon)和孟督塔(Mendhut)發現了同樣的比例。考古學家猜想這一比例具有曆法、天文和宇宙觀的意義,就像柬埔寨的吳哥窟。

在婆羅浮屠的第一次修復期間,人們發現它和另外兩座佛教寺廟Mendut、Pawon連成直線。雖然可能是巧合,但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磚路從婆羅浮屠通往Mendut。這三座寺廟的建築和裝飾工藝都屬同一時期,因此人們猜測它們的分布應該歸因於某種不可考的宗教習俗

普羅巴蘭寺Prambanan

普羅巴蘭寺Prambanan建於公元九世紀,是爪哇現存最大型的印度教廟宇群。Prambanan廟由三層的同心方型大院組成,224座大小廟宇分散在中間和內層大院上。廟宇群依印度教廟宇傳統風格而建,形成外面低中心高的格局。